一张大桌子、一个投影仪、两个折叠沙发、学生自带的电脑还有几张行军床……也许没有哪个大学的实验室比这更加的“寒酸”。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却不简单的实验室里,走出了阿里巴巴2015年全国创新大赛市赛区、省赛区和全国总决赛三冠王团队、走出了红遍网络的《日食记》导演陈亮、走出了在“史上最难就业年”被30多家企业追抢的毕业生刘从新……
玩出来的“民间实验室”
2010年,抱着“一起做点好玩的事”的心态,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工业设计系系主任何铭锋和副主任田飞带着几个经常一起在课外完成竞赛、项目训练的学生自创了一个“创新设计实验室”。由于是自发创建,没有通过行政决策或者建设规划成立,并没有纳入学校的正规体系内,也没有行政级别和运行经费。因此,被戏称为“民间实验室”。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何铭锋和田飞发现无论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或是竞赛项目的团队组建大多是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学生扎堆,学生很难有学科交叉的交流机会。但从实际情况出发,一家企业内不可能都是同一专业的人一起工作。于是,决定将实验室的理念定位为:学科交叉、创新、开放和实践。抱着不同知识背景合作、相互学习、师生互学的心态,把感兴趣的人聚到一起做些好玩的事情。
创新和实践一直是实验室的重中之重,在何铭锋和田飞看来,创新是大学实验室与设计公司或商业化供应商的根本区别,也是他们获得企业尊重的本质原因。“大学实验室始终应该以创新为目标,而不是和外面的公司去抢生意。”田飞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说创新是实验室的核心目标,那么兴趣则是实验室师生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在创新设计实验室内,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被分成了产品组、影像动画组、书籍设计组、字体组、专利组等若干个小组,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小组内都有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同学,这样的搭配更容易使学生们之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何铭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二次兴趣”理论。他认为,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在形成独立人格和行动思想自由之后主观地再一次对自我进行认知。从而找到不受专业约束,不以学分为目标的兴趣。他说:“每个人其实天生就会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但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这个兴趣被磨没了。而高考的志愿选择是用短短三天的时间,决定学生的一生。很多学生也许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根本就不感兴趣,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二次兴趣。”你究竟对什么感兴趣——成了他和田飞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问的最多的一句话。
2011级土木给排水专业的刁俊玉来自山城重庆,她的志愿填报源于当地一名非常有名的高中老师。她按照老师给她划分的区间顺利被湖南工业大学给排水专业录取,但入学之后她一点都不喜欢自己现有的专业,学得极其痛苦,学业水平也一直没法提高。在凭借兴趣加入实验室手绘创作组一年后,她的插画作品连续三期登上《中国教育报》。
2005级工业设计专业的李阳,在学习过程中常年不参加任何课堂和课外的学习,多门课程挂科,连续留级两次,计划退学。在加入实验室一年后顺利毕业,其毕业设计更是被评为“优秀毕业设计”,目前在上海最大的游戏公司担任主创设计师。
这样的例子在实验室不胜枚举,因为兴趣的驱动,创新设计实验室成了全校第一个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由于学校的保卫制度,每晚教学楼都会按时关闭,学生深夜翻墙回实验室工作被保安逮住的事时有发生。“也许全校跟保卫部门关系最不好的就是我们了吧。”田飞笑着说。
以人为本成就创新“钢刀连”
由于长期坚持以兴趣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以实践为手段的科学方法。实验室培养出的学生无论是在各类竞赛或是实际工作中都成绩斐然。
作为一个“非官方学研组织”,近年来获得了包括“芙蓉杯”国际工作设计大赛金奖、教育部全国信息化技术水平应用大赛一等奖、团中央“挑战杯”省赛银奖、国赛铜奖等近50多个奖项;申报和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近30项。
显赫的成绩带来了良好的口碑,一年暑假,当何铭锋和田飞带领学生们忙完竞赛项目后学校已经放假两天了,因为竞赛原因,学生们的暑期实习还没有着落。田飞便在微信朋友圈内发了一篇“招聘实习公司”的“卖人贴”。短短20个小时十一名实习生全部“售罄”,多家公司的高管和HR甚至直接到田飞的微信上来抢人。一名大二的实习生被三星、网易、阿里巴巴三家公司同时看上,最后趁着网易和阿里巴巴还在走审批流程,三星公司直接用一张飞机票将其纳入麾下。
自实验室创办以来,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大约有120人左右,一直坚持到毕业的学生大约60余人,这些学生在实验室良好的氛围下都愿意坚持为自己的目标持续努力,并且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良好的发展,除了自主创业的同学,其余的几乎全部进入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田飞更是连续多年作为高校唯一受邀代表担任阿里巴巴全球创客大赛创新创业论坛的开场嘉宾。他说:“创新的本质是人,而不是设备,学生是我们实验室最自豪的成就,也是实验室最重要的资源,我不在乎他参与的项目死了活了,我只在乎参与过项目的人现在怎么样了。”